1.蔡司T*镀膜:蔡司公司在1972年9月的西德科隆览会上,推出有多层镀膜的T* Distagon、T* planar、T* sonnar等合计16种镜头,这也是T*镀膜第一次亮相。不过早在1939年,也就是T镀膜刚刚被发明不久,蔡司公司就实现了两到三层镀膜技术。
2.富士EBC镀膜:富士龙55mm f/3.5 Macro,第一枚使用EBC镀膜的镜头。1971年,当佳能和徕卡公司止步于7层镀膜而无法取得突破时,富士就已经使用EBC(电子束镀膜)技术制造出可达11层镀膜的镜头,并且在第二年就将这种技术应用在富士龙55mm f/3.5 Macro镜头上,之后的富士镜头无一例外地使用了EBC镀膜技术。当然,从EBC到Super-EBC,再到现在的HT-EBC,加上全新的Nano GI纳米涂层,富士的镀膜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之中,而且除了135系统之外,富士的EBC镀膜也广泛地应用在他的中画幅和大画幅镜头上。
3.宾得SMC镀膜:使用宾得SMC镀膜的太苦玛镜头实际上在世界三大镀膜技术中,宾得是最早实现七层镀膜的技术的厂家。1969年,宾得的前身日本旭光学公司与OCLI公司(Optical Coatings Laboratories Inc)合作完成了世界相机史上最早的7层防反射膜。在1970年的德国科隆博览会上宾得公司正式发表了SMC超级镀膜技术,次年宾得把这个镀膜技术实现商品化。SMC镀膜的反射率极低,仅有0.2%,透光率能达到99.8%,搭配优质的太苦玛镜头很快引起了摄影师们的关注。当然到了21世纪之后宾得又开发了新的、针对数码进行优化的HD镀膜,但是仍然有摄影师对于使用宾得SMC镀膜的镜头情有独钟。
1、 镀加硬膜。
该工艺是在镜片表面采用氧化硅加硬技术,使其耐磨性接近玻璃片。加硬膜镀层较厚,约3~5μm。对于镀加硬膜的树脂镜片,可以通过桌面敲击的声音和镜片的颜色亮度来识别。声音清脆、边缘明亮的镜片是经过加硬处理的。
2、 镀减反射膜(增透膜)
该工艺即利用光的干涉原理,在镜片表面镀上一层1/4光波长厚度的金属镀层,使光线全部通过镜片而没有反射,并可滤除380nm以下紫外线及700nm以上红外线,滤除强光下的刺眼眩光,去除幻想,同时减少镜片涡纹,增加审美度。目前的多层减反射膜的厚度约为0.3μm,多采用氧化钛、氧化锆等高纯度金属氧化物材料,通过蒸发工艺镀于树脂镜片的表面,达到良好的减反射效果。镀减反射膜后会有残留的颜色,多以绿色系为主。对于需要加硬的镜片,要先进行加硬处理再镀减反射膜。
3、 镀抗污膜。
该工艺即抗污膜的材料以氟化物为主,可将多孔的减反射膜层覆盖起来,并且能够减少水和油与镜片的接触面积,使油和水滴不易粘附于镜片表面,因此也称防水膜。镀抗污膜多采用真空镀膜的方法。膜层较薄,约为0.005~0.01μm。
镀膜是将一种独特的药物喷涂在车漆表层,使用这类药物在车漆表层的化学反应,产生1层薄薄、坚固、透明的防护膜;
2、进而在相应时期内确保车漆不会受到外部污物、杂物等的干扰,最后实现车漆不氧化、易清洁、保靓丽的功效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镀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,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,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,给我留言。